第(3/3)页 再加上那时候崇真的脑袋又不咋地,手下的一些官僚也一样的混,所以宋星才没有像徐启那孩子一样成就很是突出。 “他们一个是跟着传教士一起致力科学的研究为国家做贡献,一个是将老头子我讲的一些海内外生产技术撰写成书。当年利马逗他们还是老头子我带回来传教的,再遇上这两学生的时候,我都是一人传授了一些知识,然后就想着让他们跟着利马逗他们学习国外的一些可行之法。” “宋星那孩子混的一般就是他脑袋太轴了,有点太死脑筋了。当年徐启在听到老头子我的安排后就乖乖的去跟人家学习探讨,而宋星那孩子呢,在听到老头子我的话后,却没有那胆量跟着洋人多接触,只想跟老头子我学习,而利马逗他们在经历禁教风波后也都离开了,只能由老头子我来教他。” 说起来,那孩子混得没有徐启那孩子的成就高,也算的上是对海外的一些知识了解的太少了。 要不然那本天工开物还能编撰的更好。 不过这天工开物的撰写也算是很不错了,至少海外的孩子们还会借鉴书中的生产技术。 总的来说宋星这孩子的能力还是有的,只是不逢时,没遇一个真正的明君而已。 “老头子我还是继续给你们讲徐启那孩子吧。” 叶清将已经空了的茶杯放在一旁,把话题从宋星转移到徐启身上。 这两学生虽说一个时代,但入仕却有相隔些年,两人是既有对比性却又没有可比性。 毕竟他们共同的统治者崇真,那孩子的思想又哪能是臣民能够揣测的到的。 “说起徐启那孩子,老头子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他的那两本《农政全书》和《崇真历书》,而你们看到的那本手稿泰西水法,这手稿是徐启那孩子跟熊三波学习了水利后,就想着将海外的水利引进本土,改善本土的水利问题。” “农政全书?崇真历书?” 一旁的金静听到两本书的名字,口中轻声的重复后,眼中一怔,抬起头就十分惊讶的说道: “我知道您说的徐启是谁了,他可是我们沪城的名人啊。” 初听徐启的名字是真的没想起来这人究竟是谁。 但老爷子说了这两本书的名字后,恐怕没有一人不知晓了。 尤其是她们沪城的人,若是连这人都不知道,那就不配是沪城的人。 因为这徐启在沪城是相当的有名。 沪城的中央区域的名字就是由徐启的名字得来。 还有个公园就是徐启的墓地,里边还有他的纪念馆。 没有一个沪城的人没去过那座公园,没进过他的纪念馆,没看过关于徐启曾经的贡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