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心死如灯灭-《重启激荡年代》


    第(3/3)页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只要说起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农发组”这个机构。

    “农发组”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简称,严格来说并非是一个正式机构,它的成立离不开社科院的支持,1980年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邓立群批了2万块钱作为该研究组的研究经费。

    “农发组”以调查之风而著称,鼓励调查研究,认为只有深入一线和基层调查,才能获取真实的社会情况,并鼓励与百姓打成一片。

    “农发组”当时聚集了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从1982年这群年轻人连续五年起草了“中央一号”文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4年“农发组”一分为二,一个是隶属于体改委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专门从事城市改革的研究,另一个是隶属于gwy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研究所。

    所以,从体改所诞生的渊薮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问题,如果农村的经济搞不好,城市搞得再好也白瞎。

    体改所、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社科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傅松作为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的编外人员,跟这些人走得近也就很正常了。

    再加上萧竹梅所在的计委农村经济研究室,就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学术小圈子。

    1984年以后,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热点,所以体改所的规模和影响力空前巨大,李镇宁、李俊、张少捷、郭书青、曹元正等都是体改所的干将。

    相反,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研究所完全被体改所的光芒所盖住,从这里走出来的名人不多,比如温铁军。

    在体改所存在的短短五年间,体改所成为一个“另类”——身处“体制内”,却有很大的自主权;是官办机构,却有相当的思想自由度;一群下乡、当兵回来的年轻人,却对政策制定起了重要作用。

    萧竹梅出国留学时,正是体改所如日中天之时。

    可惜好景不长,1989年12月,由于某些原因,体改所和邓陶、李大嘴所在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被撤销。

    虽然大家都有有了新去处,但精神的寄托没了,信仰崩塌了,对大家的打击非常大。

    很快,包括郭凡生在内的很多人,都已经失去了信心,纷纷辞职下海。

    所以,傅松非常理解大家的改变,至于是什么将一群有志青年变成了一群钱串子、lsp,呵呵,那就见仁见智了。

    萧竹梅苦笑道:“老曹让我回国发展,呵呵,我回来干什么?”

    “好了好了,都过去了。”傅松实在熬不住了,哈欠连天道:“睡了睡了。对了,你去沐城别忘了见我娘。”

    萧竹梅6号随旅美科工专协会访问团去沐城访问,傅松惦记着让杨巧兰看看她的龙凤胎孙子孙女。

    当然,为了家庭和睦,他压根不打算让老娘知道萧风萧雅的真实身份,老娘能在有生之年看一眼就不错了。

    而且他打算得很好,等以后有机会,自己在外面的那些儿子、闺女,也要去杨巧兰面前露个脸。

    萧竹梅用力揪着他,不满道:“你不在,你妈又不认识我,我怎么去见她?用什么借口见?”

    傅松笑道:“直接带着孩子上门就行了,你就说是我的好朋友,回国顺路来找我叙叙旧。这么点小事儿你还办不好?”

    萧竹梅一口气差点没上来:“你说的倒是轻巧!你就不怕你妈看出来什么?”

    傅松哼了哼道:“所以我才让你趁着我不在的时候上门,我要是在的话,我娘那双贼眼保不齐能看出来。”

    萧竹梅气苦道:“我上辈子不知道造了什么孽,被你欺负不说,还得哄你老娘开心?我怎么就欠你的?”

    “竹梅,算我求你了,好不好?”傅松也觉得自己这么做实在不地道,但如果有别的办法,他也不想这么做,他也很为难啊!

    萧竹梅知道傅松轻易不求人,见状心里不由一软,但还是没给他好脸色:“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够了!一次就够了!”傅松掰着萧竹梅的脸狠狠亲了两口。

    萧竹梅却媚眼如丝道:“那你打算怎么感谢我?”

    傅松见她这副倒贴的模样,心里一凉,可女王大人相邀,他哪敢拒绝?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