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重启激荡年代》


    第(3/3)页

    郭慧光:“……。”

    傅松哈哈一笑:“别害怕,叔叔跟你开玩笑呢。钱嘛,就是王八蛋,没了再去赚,你可能也听说了,我虽然不如你爸爸会赚钱,但也不算太差。”

    郭慧光捂嘴偷笑:“傅叔叔,你也太谦虚了吧。”

    郭贺年虽然没说话,但一直竖着耳朵听傅松和闺女的对话,这时,他看到前方有休息区,便道:“到底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了,我先歇口气。”

    傅松对吴溪道:“你去弄点茶水过来。”

    休息区里,几个老毛子围坐在一张桌前,叽哩哇啦地讨论着什么,连傅松一行人过来了都不知道。

    郭贺年坐在旁边听了一会儿,问郭孔晖:“他们在吵什么?”

    郭孔晖上大学的时候,正是中苏蜜月期,大学里俄语是必修课,所以他是懂俄语的。

    “他们在讨论凝聚态物理,好像是表面电子结构与多体效应……。”说到这,郭孔晖有些不好意思,“叔父,我对凝聚态物理没做过研究,他们说的很多东西我都不懂。”

    郭贺年笑道:“无妨无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你是研究机械制造的,能把一个领域钻研透了就很好了。”

    郭孔晖苦笑道:“叔父,你也太瞧得起我了,我呀,在汽车制造领域只能算是入门,离钻研透差远了,估计穷其一生,也只能略窥一斑。”

    这个老凡尔赛,装逼于无形!

    傅松腹诽了一句,插话道:“郭先生,要不要请他们过来聊聊?”

    “不了不了!”郭贺年摆摆手道,小声道:“看他们这么投入,不忍心打扰。”

    端起茶杯喝了口茶,郭贺年用疑惑的语气道:“傅先生,慧光刚才的问题其实也是我心中的疑惑。

    据我所知,内地也有校企合作的模式,而且内地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并不差。

    你为什么不选择跟他们合作,反而要另起炉灶?”

    傅松看了郭孔晖一眼,笑道:“这个问题,我觉得郭教授最有发言权了吧?”

    “哦?”郭贺年看向郭孔晖,“是吗?”

    郭孔晖点点头,道:“傅先生应该说的是产业转化的问题。国内的大部分技术确实都在高校,但大部分高校的研究并非以产业化为导向,很多技术都不适合商业化。”

    郭慧光问道:“大哥,不是以产业化为导向,那以什么为导向?”

    郭孔晖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傅松道:“郭教授不好意思说,我没什么顾忌。郭先生说的校企合作模式,听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郭教授,我说的对不对?”

    郭孔晖尴尬地笑笑:“其实这是企业研究机构和国家队的目标定位不同所导致的。

    企业研究机构主要以利益为导向,看重科研的结果,因为所有的钱都是从扩大再生产中扣出来的。

    高校和国家研究院所普遍都是围绕研究所的研究大方向,重技术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以过程为主。

    所以它们做的很多都是必须要做,但是短期内没有成效或者成果不好展示出来的。”

    郭慧光笑嘻嘻道:“我明白了,企业研究机构注重的是短期利益,高校和研究院所注重的是长期利益。傅叔叔,我说的对不对?”

    傅松只觉得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涌而过,真是现世报啊,郭家的小崽子还真不是省油的灯,老子刚怼了她大哥,她转过身来就替她大哥出气。

    “慧光!”郭贺年瞪了闺女一眼,“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乱插嘴!”

    郭慧光撅撅嘴,哦了一声。

    郭孔晖连忙打了个圆场道:“远景研究中心跟普通的企业研究院还是有所不同的,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斯托克斯科学研究的三象限理论?”

    大家都是一脸茫然,纷纷摇头。

    “传统的科学和技术模型是线性的,也就是从基础科学到技术应用,再到开发设计,到工程制造,最后到市场销售。

    之所以存在这种线性模式,一个原因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志趣和目的上有着根本不同,就像刚才说的,这就让它们看上去彼此对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