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杆红色的锦旗用一根黑色的木杆插在地上。 锦旗迎风招展,颇有古时候食肆的感觉。 由于时间还比较早,所以这边的队伍并不算长,大约只排了十几个人。 李潇拿着摄像机走到队伍的末尾。 在等候的时间,他抽空给观众介绍着这家店的由来。 “相传,在200多年前,贵阳青岩镇的学子赵以炯,学习十分努力,常常温习功课至深夜。”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觉得肚子有些饥饿,便来到北街的一家夜摊前,买了两只卤猪脚,他边吃边夸赞。” “摊主很感动,便上前说道:‘恭喜少爷,贺喜少爷’。” “这位学生不解地问:‘何来之喜?’” “摊主笑着说:‘少爷,您吃了这猪脚,定能金榜题名,‘蹄’与‘题’同音,好兆头,好兆头啊。’” “赵以炯听后大笑,却不以为然。但没多久之后,赵以炯上京赴考,果然高中状元。” “赵以炯状元觉得,自己能高中状元,也有几分,是因为当初那位摊主的喜庆话的原因。” “所以在回到青岩镇的时候,就特地给摊主送了副锦旗,锦旗上面写着状元青岩猪脚。” 说到这里,李潇刚好走到摊主的摊位前。 看到李潇正在直播,圆脸摊主脸上带着笑容附和: “这个小哥不但人长得又高又帅,这讲故事也是讲得真好。” “那位摊主正是我们家的太太太爷。” “不过那面锦旗早已破损遗失掉了,这面是我们新做的。” “我们这做青年猪脚的手艺,可是流传了200多年了。” “绝对的地道正宗,欢迎镜头前的各位观众过来品尝。” 好家伙,这么熟练吗? 看到对方这么得意,李潇也不禁调侃: “拜托,还太太太爷,这都传了这么多代了。” “怕是整个青岩镇超过三成的青岩猪脚,都是同一个太太太爷爷传下来的吧?” 远点摊主也没恼李潇的拆穿,笑嘻嘻地胡扯道: “那当然,毕竟我太太太爷爷当时可是娶了三房小妾。” “到现在我的同辈都有30多个,那人数是相当的多。” “不过他们那些都是旁支,没有真传的。” “我才是长子嫡孙,不然怎么就我这猪脚做得最出名吗?你说对吧?” 好家伙,这一通胡扯还会有几分道理。 李潇也没有继续跟对方吹牛: “这边的猪脚是按斤卖的对吗?” 圆脸摊主小鸡啄米的笑着点头 “对对对,一斤58块,不带汁的,都是好蹄子,没有多带半点钝肉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