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全能游戏主播》


    第(3/3)页

    “你的成功太突然,突然到你完全没有做好接受它的准备,这样突然的成功让你看不清楚你自己!”林木由现在梅尔-吉布森想到了当年拒绝奥斯卡时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不是人有能力却得不到合适的位置,而是他得到了这个位置,却没有与这个位置相匹配的能力!”

    林木的话如当头棒喝,击碎了梅尔-吉布森之前的幼稚,林木把他一个人留在了花园中,室外的凉风或许能够让他清醒一些。**林木并不在乎梅尔-吉布森是否能够接受他的劝导,他这么做仅仅是因为看重梅尔-吉布森的才华,同时也希望这个很有前途的导演能够在今后的展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四月的好莱坞就在奥斯卡余韵的喧嚣声中落下了帷幕,林木和斯皮尔伯格商量之后,决定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映放在因为1945年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军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在那里签署向了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这标志着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在半个世纪之后将这部影片搬上荧幕,林木和斯皮尔伯格都认为这很具有纪念意义。

    早在影片拍摄期间,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就备受公众的关注,尤其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o周年的背景下,这部影片深刻的内涵更是引了媒体的关注。影片的映日期是由林木和斯皮尔伯格共同商定出来的结果,但是在选择映地点的时候,两人却生了分歧。斯皮尔伯格认为影片的映地自然应该放在美国,因为在美国有为数众多的犹太人。而林木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准备将影片的映放在德国。

    斯皮尔伯格对此大惑不解,“这部影片本身就是揭示德国法西斯的曾经犯下的罪行,你将这部影片放到德国映,这不是在打德国人的脸吗?”

    林木却不同意斯皮尔伯格的这种看法他认为影片的主题是救赎,但这不仅仅是肖申克对犹太人的救赎,也是肖申克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影片在德国映,就可以很好的契合这个主题。“德国人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肖申克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对德国未曾泯灭的良心的讴歌,我相信任何有良知的德国人能够接受这部可以让他们灵魂忏悔的影片!”

    他最后说服了斯皮尔伯格,影片的映式被放到德国法兰克福,这一消息已经公布,立刻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正如林木所说,德国人是一个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德国的媒体对这部真实反映二/战历史的电影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公众也对这部即将上映的影片充满了期待。

    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映式,虽然只是露了一个面,表了一个简短的演讲,但这已经向所有人表明了德国政府的态度,这就为影片在德国的上映铺平了道路。长达3小时15分钟的放映时间,影院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起来走动,所以人都被影片那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放映结束之后德国总理激动的握住了斯皮尔伯格的手,他告诉斯皮尔伯格,“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真实的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在随后召开的记布会上,有记问到了斯皮尔伯格在创作这部影片时的感受是,他的深情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记。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未完待续。)


    第(3/3)页